林黛玉人物分析800字7篇
林黛玉人物分析800字(1)
评论林黛玉人物形象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高峰,也是世界性的长篇小说名著,它那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而完美的艺术技巧,是中国小说史上任何一部名著所不可比拟的。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由于家庭原因,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她孤单一人,深感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养成“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孤标性格。
关键词:美,高洁,才华横溢,叛逆,悲剧.
林 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 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林黛玉的美是不置可否的,在贾宝玉的眼里,她是神仙般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上来就让贾觉得在哪儿见过,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贾宝玉喜欢林 黛玉,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才认为这个病怏怏的人美,那么在第二十六回,由于宝玉和王熙凤同时得病,惊动了所有的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虽然是亲戚的薛藩,由于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才见到了林 黛玉,薛藩见林 黛玉风流婉转,就酥倒在那里了.可想而知,别人见到了林 黛玉也肯定会认为她美,因为如果说贾宝玉是个文雅的人,薛藩是个俗人。那么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大美人,又会有谁否认她美呢.。”而且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秦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何况在家里的小厮也说她“天上少有,地上无双”是个“多病西施”;薛府的嬷嬷见了,也说“天仙似的”“这般好模样”;这样一个绝色女人,会是叫很多人喜欢的吧.
二,纯真善良的心灵。
林 黛玉的外表美,她的心灵更美.很多人喜欢薛宝钗,觉得她雍容大度,美貌温柔.但就是这样的也个人,我却觉得她的深深的城府,是那么的让人害怕,在第二十七回里,宝钗因为扑蝶,误听到两小丫头的对话,是在讨论两个男性,这估计让深受封建礼教洗礼的薛会认为是男盗女娼.正是因为这样,为了避嫌,她竟使用"金蝉脱壳"嫁祸在林 黛玉的身上,这样的事情,别说林 黛玉不会去做,就是知道了,以她的性格也不会觉得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了不得当时就会说出来的 。
林黛玉不仅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相反她对人坦率纯真,而且善良。林黛玉向人们展示的本来性格是善良、率直、热情和胸怀坦荡。贾宝玉因一进苦闷而戏写了一首偈,被黛玉看见了,觉得十分好笑,便连忙拿去和史湘云一起看,并不因湘云不久前曾当众说过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风波而记恨湘云;在栊翠庵品茶时,妙玉当着宝玉、宝钗之面说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黛玉一点也不介意;大观园里的诗社作诗,于此道不大当行的李纨作裁判,她常有意无意地把黛玉名列宝钗之后,尽管宝玉曾多次提出异议,黛玉本人却从不计较;由于经常与宝玉闹别扭,紫娟就此曾当面批评她:“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到有七分不是。”在这类问题上紫娟虽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黛玉却一点也不责怪她,虽然她不过是个丫头。在这些方面,被人们目为小性儿、心胸狭隘的林黛玉,不是都表现得非常豁达和气度宽宏么?香菱要学诗,林黛玉毛遂自荐:“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既热情又谦虚。在教诗过程中,先对她讲一般原理,后又指定并借给必读书,然后命题作诗,不合式的坚决打回头,直到满意为止,真正做到了她自诩的”诲人不倦“。在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热心的助人为乐的事情呢?何况香菱还不过是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类似的情况还并不只此,当一个晚上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提阗灯笼给黛玉送一包燕窝时,黛玉却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给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因而生怕耽误了她的时间,并送几百钱给她打酒吃,以度长夜。在贾府里,又有谁曾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过这些比丫鬟们更微贱不幸的老婆子呢?而恰恰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到。这件不大引人注意的小事,却足以说明林黛玉所独有的善良心灵。第四十九回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今”她又真心诚意的检查自己:“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还放下了自尊心。倾诉这对宝钗的羡慕。正是因为她处在风刀霜剑的包围之中,她才渴望温暖及光明,她那纯情的少女形象就深深的印入海,这种没有被封建礼教所玷污的纯真之情是那么难得。这种没有任何虚伪,任何掩饰的纯洁的心,完全的裸露了出来。如果她是个心里藏奸的人,我想她是不会说出来的,这样透明的话也只有心里纯净,容不得别人掩掩藏藏的林黛玉会说出来,根本就不会顾及别人会怎么看她。
她单纯,善良根本不会算计别人,也不会提防别人。我们都知道薛姨妈对林黛玉根本就不是真的疼她。但黛玉却真真实实的信任着薛姨妈。她那么信任信任的薛姨妈,其实已经在无形之中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并且束缚了她的言行,但她却浑然不知。在没有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前,她和宝玉的亲密无间是众所周知的。但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后,此种情景就再也没有。这些无不说明了她的纯真。
三,纯洁的爱情。
她对爱情也同样是纯洁而专一.在脂砚斋有这么一句话:"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是说她把情都用在所爱的人身上.她从不慕富贵,不谈“仕途经济”,她靠内在的品格、才华赢得爱情,使宝玉引以为知己。而金钗、麒麟虽是身外之物,却代表着金钱、富贵。这种靠钱权等身外之物换得婚姻是黛玉不服也不甘的,但她有没有能力来阻挡,所以她就把自己的挹郁不忿之意向宝发泻。但这种发泄,正是这个贵族少女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在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看了《西厢记》受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影响,独自一人,情意绵绵,昏昏欲睡之际,低吟了莺莺思念张生而生烦闷心绪时的一句,她的这一声长叹:“每日家思睡昏昏”显然思念的是宝玉,但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使有反抗精神的黛玉,也很难一诉衷情,所以尽管她对宝玉一网情深,当宝玉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把炽热的爱情火焰掩盖了起来。她天天在心里想着宝玉。在行动上注意着宝玉,看到宝玉去那个豁达随从,俊美的宝钗处,她就生气,然而真的宝玉向她表诉真情的时候,她又很生气,认为是拿她取笑,是供男人们消遣的,她甚至把宝玉最害怕的父亲搬出来,是故做姿态吗?不是,如果她不是真心的爱宝玉她也不会有这样的反映,正是因为她真心的爱宝玉,肯定也希望得到宝玉的爱,但宝玉以这样的玩笑话说出就不是表白,而是亵渎了爱,所以黛玉才会那么生气,真正深沉的爱都不会以玩笑来让人当真。思想纯洁,对待爱情也一样纯洁的黛玉就这样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
她爱宝玉,专一而用情,正因为如此,她才不喜欢宝玉的薄爱,对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是极其反感的。她感情纯真,但却执著。
是一种深层的爱,宝玉被打,别人倒不怎么样,她倒先是眼睛哭肿,又冒着酷热去见宝玉。这些都是她纯洁心灵的见证。她崇高的爱情使她几死几生。而当她坚守的精神之爱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至诚至坚,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这样的人品,如何不叫人动心。
四,旷世的才华。
林黛玉的人品是值得推崇的,而她的满腑才华更是叫人倾慕不已。在第二十三回中,写宝黛二人共同读书,黛玉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将十六出俱看完,不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这种过目十行,且不是读过即忘的本事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在元春审亲中,她有心想创作一首压倒众人,却因为贾妃只命一匾一咏,不好违谕而随便创作了一首,就是这么随便一首五言律也是自然清丽。她暗助宝玉,替他作一首《杏帘在望》,被元春指为前三首之冠。在诗社中,她才诗敏捷,无论是《咏白海棠》还是《问菊》抑或是《葬花吟》都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她的《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比,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它真实地展露了黛玉那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这样的诗词,出自这样一位绝代风华的女子身上,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她奇异的才学。
在诗词上她是才华无双,而且在音乐,禅宗哲学等方面她也颇有研究。在第二十二回中,宝玉因卷入湘云和黛玉的纠纷中而苦恼,宝玉就填写了一首偈,黛玉读后就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就比宝玉彻悟。在第八十七回中,黛玉触景生情,正独自忧伤感叹,看到案上宝钗的诗启尚未收好,又拿出来瞧了两遍,叹道:"境遇不同,伤心则一.不免也赋四章,翻入琴谱,可弹可歌,明日写出来寄去,以当和作”"便叫雪雁将外边桌上笔砚拿来,濡墨挥毫,赋成四叠.又将琴谱翻出,借他两操,合成音韵,与自己做的配齐了,然后写出,以备送与宝钗.又即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 调上弦, 又操演了指法.她本是个绝顶聪明人,又在南边学过几时,虽是手生,到底一理就熟.抚了一番。她还把原来定的调是黄钟调,即以宫弦散声为宫,改为原调的变徽为宫。说明在音乐方面有她有自己的创新。
五,叛逆的性格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的光辉。
这种人文精神的觉醒,让她在哪个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凹显的如此可贵。她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在第二十三回中,宝黛二人共同读曲,他们两个敢直接读被认为是“淫词艳曲”的《西厢记》,在三十二回中,两人的直诉心怀,互吐衷肠,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但宝玉讲了,而且讲的很大胆,恳切,这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绝对没有的。这就体现了他们二人的叛逆性格和所包含的反抗封建俩礼教的意义。
六,令人同情的悲剧命运。
但是,尽管林黛玉在诸多方面是无人可比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在婚姻上是失败的,她赢得了爱情,却失去了自己的婚姻,让她在凄惨之中完成了“绛珠还泪“的悲情。她的爱情悲剧是社会造成的。但也是她的性格使然的。在那个苛守封建道德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你随心所欲的,而黛玉,她却敢把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直接挑破。也敢把话直接向”宁可得罪的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周瑞家说泼去。她性格直率,说话完全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宝玉好心留给她的手链,她看也不看就甩出去。她小心眼(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别人的无心之做,就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还有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她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让她在那样的时代一步一步丧失了做二奶奶的资格,追求自由,精神独立的黛玉,压根就没想到过自己该怎么去经营自己将来的地位。她这种思想,在正统的思想面前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激,强大的封建道德的束缚,最终以他们的胜利扼杀了黛玉对爱情的憧憬。
总之,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情,叛逆的个性无一不散发出人格的魅力。林黛玉虽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林黛玉人物分析800字(2)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着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2、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常是喜怒爱憎形于色、见于言,"见一个打趣一个",她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去挖苦人,处处事事与人计较,固而被看作"刻薄"、"小心眼"。但若仔细考究起来,却大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而已。或是一个高傲的小女子任性的天性,我们应看重的是她常常一语道出事情的真相,不给那些看风使舵、诌上媚下、欺弱凌贫、心术不正之徒留一点余地。这不仅是她疾恶如仇的品性的自然表现,而且还说明她胸怀坦荡,心有所思、口有所言,常把自己的心灵毫无遮掩地坦露出来。
再次,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是很谦和的她人坦率真,见人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是宝钗的丫环,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望洋兴叹拜我为诗。"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耐心地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点,教香菱品诗,说明她摒弃了"上智下愚,富贵贫贱"的俗见。她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篇目令其阅读,批改香菱的习作,堪称是"诲人不倦",她待人宽厚,从不与人心存介蒂。故史湘云把她称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悦。可过了一会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四房,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宝钗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和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其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杂书不好,又努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对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这又是何等的宽厚和深厚坦白!
三、皎美的容颜、浓郁的诗人气质造就了一个内慧外秀的“红颜”。
《红楼梦》第三回"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年貌虽小,却举止不俗,身体面庞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黛玉之美已见端睨。作者并未直接着墨描绘黛玉之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突出黛玉的绝世美丽。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算看见了!"通过"写虚"的形式给人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再从宝玉眼里看见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袅袅婷婷的女儿"、"神仙似的妹妹"。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但林黛玉又完全区别于历代的才女,这就是曹雪芹赋予她悲剧命运和叛逆精神的个性特征。在大观园里,她与薛宝钗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远远高也于诸裙钗,在博学多识方面,可能略逊宝钗;但在诗思的敏捷,诗作的新颖别致、风流飘洒方面,林黛玉却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诗社每次赛诗,她的诗作往往为众人所作祟,所激赏,因而不断夺魁。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娇羞默默同谁诉"一句,最为传神:这既是对海棠神态的描摹,也是自我心灵的独白,她有铭心刻骨之言,但由于环境的压迫和自我封建意识的束缚,就是对同生共命的紫鹃、甚至对知音贾宝玉,也羞于启齿,只有闷在心里,自己煎熬。这便愈显其孤独、寂寞和痛苦。
四、痴情女叛逆者性格决定了她的悲剧人生。
《红楼梦》中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黛玉的叛逆者的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初步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她不仅才学横溢,学识渊博,而且又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竟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祸胎孽根"、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闪烁着诗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满了叛逆的精神。这是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新的基因,使她从根本上有别于历代的才女。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本就是个悲剧性人物,无论从她身世、性格,还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上看,都不可能让黛玉的人生有好结局,因为家庭观念、封建宗法思想,是不可能容忍她和宝玉的爱情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奈何她再博学、再聪慧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自是意料中事。
林黛玉人物分析800字(3)
浅读《红楼梦》
时至今日,我还是忍不住拿起《红楼梦》这本书 ,我前前后后看过不同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在我现今的二十个年头里,红楼梦是唯一一本书让我爱不释怀的。
要是细细说起红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在红楼的众多的人物中,我最为关注其主人公——林黛玉这一人物性格特征及最终的命运。
在红楼梦里有一个重要情节就是贾府的公子和小姐们在大观园里作诗,我觉得林黛玉所作的诗词正是很好地反映着她的性格特征及命运。林黛玉用诗词来宣泄自己的离情别绪。例如:
黛玉(潇湘妃子)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黛玉是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女主角 ,金陵十二钗之首, 四大家族贾家第四代 贾敏与扬州巡盐御史 林如海之女,宝玉的姑表妹,贾母的亲外孙女。幼年丧母,体弱多病,红颜薄命身世可怜。黛玉聪慧无比,琴棋诗画样样俱佳,尤其诗作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个异数,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这样复杂的性格却完美地统一于一身,所谓“性格及命运”,这话在林妹妹身上格外适合。人的命运和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她尚性使气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关系。林黛玉初进贾府,曾经告诫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她去”。而黛玉的人物性格特征又与其背景息息相关。
我认为影响黛玉性格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教育因素、环境因素及宝黛爱情因素。在各种教育专著中提到,老师的品德、行为、思想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黛玉的老师贾雨村原为“仕宦之族”, 在早期教育自然对黛玉的成长路程里有不少的影响。林黛玉是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后来落到了“父母双亡,无依无靠,寄人篱下”的可悲境地,清高孤傲、尖刻好强、不拘礼法、任性而为也是黛玉突出的性格特征。出入贾府,她见那些丫头子们多喜欢与宝钗玩,心里便有些抑郁之意,这是她孤独之感与争强好胜性格的最初表现。她虽寄人篱下,但她想说就说、想笑就笑,自有一种无所顾忌的反流俗的精神。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红楼读者,我是很欣赏黛玉的性格的,只是为黛玉生于腐朽的封建社会而感到万分的可惜,就算在当今的二十一世纪,也有不少人的思想比不上黛玉先进,由此身为读者的我可以看出曹公思想的先进对于当时的社会。我觉得宝黛爱情如此的坚贞,贾宝玉弃薛宝钗而选择黛玉,黛玉的思想和性格特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林黛玉的性格决定这其思想和命运,可这正是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也最终导致了黛玉的悲惨结局。黛玉是一个美貌于智慧并举的奇女子,不管是出于她的才能或是她的思想,还是对爱情的坚贞,我对她抱以尊重及敬佩的态度。也许黛玉能“识时务”一些,她的日子能好过一些,但是如果黛玉“识时务”一些,她就不是曹公笔下活生生的林黛玉了,那么她也就会失去许多喜爱她的读者,譬如像我一样的读者。
《红楼梦》之所以能长久不衰,能成为中国的四大名著,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对象,不仅是因为曹公的妙笔及远见,还因为林黛玉这一灵魂人物吸引着众多读者。
林黛玉人物分析800字(4)
大庆师范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
院 (系) 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师范)
研 究 方 向 《红楼梦》
学 生 姓 名 薛 莲
学 号 201001020546
指导教师姓名 韦 宏
指导教师职称 副教授
2013年6月20日
摘 要
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而身为女主角的黛玉却似乎是一个另类:“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她鹤立鸡群,她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不爱女红,却偏偏对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作赋痴迷。因此她才“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她与宝玉虽情投意合两小无猜成了知己,然“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的他们,在那个时代的自由恋爱遭到扼杀,他们也很“自然”的成了那个封建体制的叛逆。因此,她最终只落得“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的悲惨结局,成了那个社会的牺牲品。林黛玉的个性具有启蒙性的社会意义,对当今女性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自尊;敏感;聪慧;娇弱;娴静;叛逆
Abstract
Cao Xueqin"s novel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created a series of true to life likeness the image of a woman, and as the heroine Lin seems to be an offbeat: "awakened mind one more than than dry, diseases such as West wins three points" she stand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others, she looked down high official positions and riches, self-cleaning aloof; don"t love needlework, but poetry on the non - daughter part of Fu"s obsession. So she can "this resentment with whom v., Mo blame the wind when the sigh"; she and Bao Yu although agree in opinion you became friends, but "a moon in water, is a flower in the mirror" of them, in that era of free love killed, they are “natural” has become the the feudal system of rebellion. Therefore, she eventually end up "sweet a wisp of wind scattered, melancholy midnight dream." the tragic ending, a victim of the society. Lin Daiyu"s personality has enlightening social significance, but also has a certain education significance for modern women.
Keywords : Self-esteem; sensitivity; intelligent; delicate; quiet; rebellious
目 录
绪论………………………………………………………………………………………1
一、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1
(一)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1
(二)与众不同的卓越才情……………………………………………………………1
二、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2
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4
四、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5
(一)明里暗里亲上作亲的“自以为”………………………………………………5
(二)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潜规则”………………………………………………6
结论………………………………………………………………………………………7
参考文献…………………………………………………………………………………8
绪论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深广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思想内容的奇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最高综合和体现,正如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所说的“在众多的明清小说当中,没有哪一种能够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而单就林黛玉这一形象就具有极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这部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来展开一个封建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全过程,从而揭示出封建制度的腐朽的长篇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女子形象:有的刚烈、有的懦弱、有的虚伪、有的真诚、有的阴险狡诈、有的温柔善良,而身为女主角的林黛玉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在大观园的众多姐妹中,她似乎是一个另类,鹤立鸡群:她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不爱女红,却偏偏对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作赋痴迷。她与时代格格不入,也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叛逆,从而也遭到了来自历史、社会以及家庭反对,也因此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
一、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一)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在通篇《红楼梦》中,曹雪芹并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精致的美丽形象。我们可从“绛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作者在小说开头就以美丽的寓言神话赋予了林黛玉以独特的象征意蕴。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呢!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二)与众不同的卓越才情
黛玉初进贾府时,众人见她“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而“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更是在把她上下打量一番后赞道:“天下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儿,我今儿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的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我们再从宝玉的眼中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魇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清新脱俗,洗尽铅华,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可以说这既是宝玉的视觉眼光和心理活动传达出来的,又是作者想要表现的美丽。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像是个“捧心西子”。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批判她得病态美,反而借助她的病态美来暗示其惹人怜爱的不幸命运。当然,在美女如云的大观园中,一身病态的黛玉与后来的“更有一种妩媚风流”的宝钗,“竟形容不出来”的宝琴、李纹等相比的确占不了上风,但她却被赋予了卓越的才情:一首《唐多令》,几首菊花诗就让我们不得不为之击节称妙。
二、此生幽怨同谁诉,莫怨东风当自嗟
黛玉的身世决定了黛玉的性情,黛玉的性情决定了黛玉的命运。本来,她初进贾府时,贾母便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的痛哭,后来对她更是“万般怜爱,饮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了”,况且众人一方面碍于贾母,另一方面出于对她身世的同情也是相当照顾她的。因此,她只要稍稍使一些手段,命运将是另外一番天地,但她却偏偏选择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选择了保持自己固有的高洁品质而不肯委屈自己的心态去巴结讨好别人。正如虎子所评“黛玉是个很有个性的女子,她不能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环境,也不想去适应,宁可被环境压迫而死”。 [1]她不允许自己像宝钗那样琢磨迎逢贾母的嗜好与喜欢,也不允许自己像王熙凤那样承欢侍坐,甚至在尊贵的元妃面前也不例外……宝钗能在自己的诗中竭力歌颂元妃,并通过细心观察指点宝玉选词以讨元妃开心,黛玉却只是想借此机会“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元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诗应景罢了”, [2]完全不把元妃及其省亲当一回事。因此这自然就决定了她以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3]的悲惨境遇。
黛玉虽是贾母的心头肉,却并不十分受尊重。到贾府这么多年,从没有人给她做过一次像样的生日,仅有一次也只是贾政高升了而应个景而已。贾母曾捐20两银子给宝钗做生日,办了几桌酒席,在外面特意请了一班戏子来唱戏,也曾主动喊来宁荣二府的人捐钱给凤姐办生日。而在凤姐提到黛玉的生日时,却只轻描淡写的一句“可见如今我老了,什么事都胡涂了”。 湘云、李纹、李纨都让她(黛玉)上首坐,黛玉只是不肯,贾母笑道:“今日你坐了罢。”薛姨妈站起来问道:“今日林姑娘也有喜事么?”贾母笑道:“是她的生日。” [4]如此的一笔带过,如此的冷冷清清与早几天就吵得沸沸扬扬的宝钗的生日可真是大相径庭。难怪探春在算生日时单单把黛玉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看戏的时候,大家还把黛玉拿来比戏台上的戏子加以取笑(戏子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低贱的职业),这怎么不令她伤心呢?因此,她对宝玉说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爱恼人’”,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黛玉体弱多病,宝玉曾当众人之面要王夫人给他360两银子为她配药,“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却不问究竟,马上斥责道:“放屁!什么药就这么贵?”不了了之。贾府是拿不出这区区三百多两银子吗?当然不是(贾母就曾因贾赦想娶鸳鸯做小妾之事而对邢夫人说:“他要什么,我这里有钱,叫他只管一万八千的买,就只这个丫头不能。”)他们只不过不愿花在黛玉身上罢了!抄检大观园时,凤姐儿先就和王善保家打了招呼“要抄只抄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不得的”。那么潇湘馆呢?照抄不误!袭人曾说黛玉“只不是咱家的人”当时并无一人持异议,而此时,黛玉却又成了“咱家的人”这变化也未免太快了吧? 再者,在那个并非自由恋爱的时代,那个连《西厢记》、《牡丹亭》也会被列为禁书的封建社会,人们却时常拿她与宝玉的恋情来打趣:凤姐笑道:“倒求你,你倒说这些话,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5]
在宝玉被赵姨娘所害,好不容易省了人事之后,黛玉放下心来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托佛”,竟又因起了宝钗的打趣:“我笑如来佛比人还忙:又要讲经说法,又要普渡众生;这如今宝玉、凤姐病了,又要烧香还愿、赐福消灾;如今才好些,又要管林姑娘的姻缘了。你说忙的可笑不可笑?” [6]
想当初,黛玉只同袭人玩笑而呼她为“嫂子”,袭人便推她道:“林姑娘你闹什么?我们一个丫头,姑娘只是胡说。”并在心里永远记住了这次伤害,最终在具有决定权的王夫人那里对她投了否决票。再则,宝钗也因为薛蟠一时喝醉了说的“从先妈和我说,你这金锁要捡有玉的才可正配,你留了心,见宝玉有那劳什骨子,你自然行动护着他。”而“气怔了”、“满心委屈”少不得含泪别了母亲,各自回来,到房里整哭了一夜”直到次日早晨也不梳妆打扮就到母亲房中,又“由不得哭将起来”。想想,连宝钗这么个一向大度,少见眼泪的人都为此而哭得天昏地暗,便可知“爱情”对当时的女儿家来说是何等敏感而又受辱的一个话题,也便可知她们对黛玉是何等的偏待,这让在场而又敏感的黛玉心理会是怎样一种滋味呢?怎么不令她感到备受屈辱呢?在人格和尊严时常遭受如此的伤害的情况下,也就怨不得她会在人人皆喜花开时,独怜花谢的悲哀,并吟出“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7]的哀婉绝唱。也许只有潇湘馆里那几竿幽幽翠竹能读懂她的委屈和忧伤,而一篇《葬花吟》更是倾吐出了寄人篱下的悲哀与无奈。
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林黛玉短短的一生,为爱而生,为爱而死。黛玉从小因父母双亡而寄居贾府,与宝玉耳鬓斯磨,心心相印。可正当“昼则通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真是言和意顺,似娇如漆”的时候,不想来了一个宝钗不说,还弄来一件金锁及一个癞头和尚关于“金玉良缘”的话。这怎么不令孤独无依的黛玉着急呢?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腔心事又能同谁诉?便自然地把所有的担心都化为与宝玉的不断争吵怄气,并在宝玉与宝钗相互观看那婚姻的象征物时,不自觉地把自己“半含酸”的心思表现出来了。但所谓“幻情浓处故多情,岂独颦儿会妒人。” [8]这应该是恋爱中的人的共同特点。事实上,黛玉也并非不知道宝玉对她好,只是她用生命挚爱着宝玉,就害怕宝玉对自己用情不专。因此“二人相处时,她经常用尖酸的话伤害宝玉,以‘冷香’、‘暖香’怄宝玉,用‘宝姑娘’、‘贝姑娘’气宝玉”。 [9]她把整颗心都捧给了他,便希望他也能以相同的专一来对待自己,而不能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但宝玉天份中的一段痴情又让他对宝钗的态度很是暧昧,在看到宝钗“雪白一段酥臂”的时候,就“动了羡慕之心”并且“不觉就呆了”这能让黛玉放心吗? 宝黛的恋爱更主要的是精神恋爱,是志趣的统一、互为知己,是以才学为美的一种恋爱。她从不规劝宝玉学习仕途经济。贾宝玉喜欢弄胭脂“吃口红”,她也从不责备,只是说“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由此可见,她只是怕宝玉挨骂,而并非是要干涉他。因此,宝玉在听湘云劝他“会会为官坐宰的人们”,多谈些“经济学问”的时侯,竟毫不避嫌地称赞她“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 [10]宝玉可以同她玩玩闹闹,胡乱编派典故,甚至可以和她一起看那些“邪书僻传”而不必躲躲藏藏。她不似宝钗、袭人那样时时劝他学习功课,反而帮他写字、作诗以应付贾政、元妃的检查。在宝玉挨打后,宝钗首先责备“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袭人也指责他“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他们根本不了解宝玉是“即使为这些人死了”也甘愿的。黛玉却只有哭得如“桃儿一般”的双眼。她虽未说什么话,但仅这一切就已体现出了她所有的千言万语,也是最得宝玉的心的。他们两人的恋情也在宝玉的一番诉衷肠、送手帕后开始达到了默契。这以后他们便少了许多吵闹,相互多了一份关怀。在第四十五回中,宝玉冒雨来探病,刚到便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关切之心自不必说。而黛玉虽因自己错说了“渔翁”、“渔婆”的话,而且宝玉又不经允许地看了她的诗, 却也并未引起任何波澜。在接连催宝玉回去后,又问他有人跟着没有,又嫌他的灯不够亮而把自己的灯给他,教他怎么打灯,路上如何走,并责备他不该做“剖腹藏珠”的事,其细心体贴之意也是溢于言表,而此时,她与湘云、宝钗等的关系也随之缓和了。 但是,在偌大的贾府中,黛玉是无助的。她得到了宝玉的亲睐,却得不到封建家长的赞赏;她能争取到爱情,却不能争取到婚姻。她无法改变自己的身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因此,他们的爱情注定了只能是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结局。
四、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红楼梦》诞生了,黛玉却死了!” [11]众多的红学研究者虽然对黛玉的死法颇有异议,对她的死因(不符合封建社会的要求)和死的结局却不约而同地达成了共识。黛玉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她把整个生命托付给了爱情,爱情存,她便存,爱情亡,她也亡。但黛玉的爱情梦是注定要破灭的,因此,她的生命大厦也是注定要倒塌的。她用自己才华横溢的口才筑成了一道篱笆,把自己与周围的世界隔开,唯一能自由出入她的世界的只有宝玉,唯一牵系着她生命细弦的也只有宝玉,当这根细弦被那些当权者拨断后,她就应存了自己的那句“冷月葬花魂”的凄凉。
(一)明里暗里亲上作亲的“自以为”
一直以来,黛玉都在为自己的爱情而烦恼。她不停地试探宝玉的心,也不停地想用自己的尖刻去维护自己的真情和尊严,她做得很累很辛苦,也一度以为自己获得了成功,因为宝玉对她的赌咒发誓的表白,因为贾母对她“心肝儿肉”的疼爱。其实,不仅仅是她,贾府里许多不明就里的人也都把她当成了“准宝二奶奶”。无怪乎,兴儿在对尤二姐谈论宝玉的亲事时会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再过三两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12]也无怪乎袭人也因“素来看着贾母王夫人及凤姐儿往往露出话来,自然是黛玉无疑”而三番两次地到潇湘馆中试探。连宝钗打发来送蜜饯荔枝的一个老婆子也不停的自语“这样好模样儿,除了宝玉什么人擎受得起”。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表明宝黛的恋情会顺理成章地走向婚姻的殿堂。却不知大家看到的都只是些表面的现象,只看到了凤姐,宝钗对黛玉的打趣,贾母对黛玉的疼爱,宝玉对黛玉的关爱,却忽略了他们恋爱的悲剧是从元妃省亲的时候就拉开了序幕的。元妃曾下令把“红香绿玉”的匾额改为“怡红快绿”,摆明了对“香玉”二字的不喜欢,而在宝黛二人嬉闹的时候,宝玉也曾说“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指出了作为“香玉”的黛玉是不可能得到具有最高权威的元妃的支持,况且,元妃在派人送来的礼物中也仅有宝钗的和宝玉的一样,黛玉的却只和迎探惜三春一致,中间这层赞成谁,反对谁的意思,贾母、王夫人又岂会不懂?王夫人当着众人的面说看不惯“眉眼儿又有些像林妹妹”的晴雯的狂样子,并将其害死,这无疑给黛玉敲了一记最响亮的警钟。但是作为当事人的黛玉却偏偏未引起注意,她除了为此事同宝玉拌两句嘴之外,仍旧是我行我素,想恼就恼,当听侍书说老太太的意思是要“亲上作亲”,“院中住着的”竟还天真的以为“非自己而谁”完全忘了还有一个自己以往时时防备的宝姐姐。 (二)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潜规则”
黛玉毕竟不如宝钗,当宝钗在做女红,笼络人心的时候,她却独自在潇湘馆中吟唱“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13]的苍凉。不但丝毫不在乎王夫人和凤姐是宝钗方面的姻亲,而且连贾母这个唯一的依柱也不好好把握,以至于这个颇有权威性的老太太在最后关头,把票投给了宝钗“林丫头……总不及她宝姐姐”。她仅把唯一的筹码放在了同她一样没有婚姻自主权的宝玉身上。她忘了那不是自由恋爱的时代,她所做的一切只会被认为是不合规矩,而不可能得到丝毫的支持。因此,连贾母也开始烦起来,说她“心重”,把她“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的柔弱身子抛在了一边。是的,她不如宝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14]于是,环境容纳了适应时代的宝钗,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这就是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潜规则”。 黛玉不愿以自己的高洁去适应环境,环境也不能容纳“出淤泥而不染”的她。因此,她要么选择“入乡随俗”,要么就选择死亡。但选择是痛苦的,如滴血的杜鹃,残忍的美丽。我们这位孤独的主人公最终选择了后者,就如同她不忍满地残红遭人践踏而为之筑花冢,她仅以无数次的葬花来向众人宣告她的答案……当傻大姐向她透露了这个早已公开的秘密时,纵然是头晕目眩,她却迅速的作出了最果断的决定:焚诗稿,断痴情,在“宝玉,你好……”的呼唤中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黛玉没有改变环境的能力,只能用死来作出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最坚决的反抗和决裂。
结 论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巨大的热情创造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一段美丽的情缘,但没有像《西厢记》等作品一样上演一出大团圆的喜剧,浪漫的爱情唱出的却是一曲哀婉的悲歌。而这个鄙视功名利禄、自洁清高的林黛玉;这个不爱女红,却偏偏对非女儿本分的吟诗作赋痴迷的林黛玉;这个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林黛玉,最终又回到了西方灵河岸边,留下一个永远的“木石前盟”的爱情悲剧。她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前卫的、进步的民主思想,而这种进步在当时社会却被认为是叛逆的,是被礼教所不容的,也正是由于她的叛逆及对心灵相通的爱情的执著追求才引起封建家长们的不满,作为一个异类,她的失败及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个悲剧形象中所表现出的个性解放、人性觉醒的思想和叛逆性格,不屈服于强权的顽强精神,会随着这个典型艺术形象而始终存在着,这也是无可挽回的命运悲剧,是整个时代悲剧的一部分,它不是宝、林二人的努力就可以改变的。而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意义也就体现了出来: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通过对林黛玉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叙述,来揭示封建宗法制、封建家长制以及封建婚姻制度的腐朽,从而使主题得以深化,给读者产生一种激励、启迪的作用,这也正是我们分析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所在。
[参文考献]
[1]虎子.《说红楼话性情》[M].北京:长虹出版公司,2001.163.[2][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18. [3][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83.[4][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619. [5][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67. [6][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70. [7][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83. [8]陈文新,余来明.《红楼梦悲剧人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9]胥惠民.《和青年朋友谈红楼梦》[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2[10][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216. [11]俞平伯.《红楼梦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2][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183. [13]王世超.《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14]太愚.《红楼梦人物论》[M].上海:上海书店,1990
林黛玉人物分析800字(5)
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090502班 宫智双
摘要: 曹雪芹先生用大量心血和笔墨刻画的林黛玉形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在我们看来,她胜比西施,绝顶聪明,满腹才华,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但因为寄人篱下,她有些自卑,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她纯真透明、天真宽厚,对人谦和。但有些多愁善感,清高孤傲。对待爱情,很是小气,但真诚、执着,渴望得到真爱,有着对封建礼教十分叛逆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最终,香消玉损,泪尽而逝,走完了她凄惨悲凉的一生。本文我们通过对林黛玉的才华,性格和爱情等方面的描写,再来审视一下这位有血有肉有性格的女子形象。
关键词: 林黛玉 才貌双全 自卑多愁 叛逆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高峰的杰出之作。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对其评价说:“《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最强的作品”,“它是我们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最伟大的著作”。 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四大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大量笔墨,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寄托了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
一.形容娇美满腹才华的女诗人
《红楼梦》第三回合描写林黛玉外貌中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 林黛玉刚刚进入贾府,作者借宝玉之眼,凤姐之嘴写出了这样一个有娇美姿容的林妹妹形象。她是宝玉眼中的“神仙似的妹妹”。她胜如西施,有着西施“捧心而蹙”的清瘦外形之美。
林黛玉的美还体现在她的才华上。她才学横溢,绝顶聪明,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富有诗人气质,诗魂总是时刻伴随着她,总是随时从她的心里和身上飘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她用诗发泄痛苦和悲愤,她用诗抒写欢乐与爱情,她用诗表示抗议与叛逆的决心。诗表现了她美丽圣洁的灵魂,诗使她有一种迷人的艺术光辉!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玉。
而且她还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红楼梦》中写道: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书中讲到初建海棠社时,李纨限韵限时众人所作《咏白海棠》诗。众人得题后,纷纷苦思起来,独黛玉依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头们嘲笑。待得众人诗皆成时,方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何等风流。如此才女,是为人间少有。继而在随后的“菊花诗”中,这个雅号为“潇湘妃子”的才女,更是让人惊讶不已,拍案叫绝。“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更是让人心生敬佩。她曾作过的《五美吟》这五首诗,也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还有后面著名的《葬花词》“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千古传唱。足以看出林黛玉真是个才貌双全的诗人!
二.以自尊掩饰自卑的纯真多愁的姑娘
《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贾府的表现从表面来看,好像多么高傲自负,但因为与贾府门第差异,又寄人篱下,她心里充满了深深的自卑和恐惧。她气量狭小,多愁善感,争强好胜。她自尊心太强,以至于发展成为所谓的“小心眼”。史湘云说唱小旦的戏子有点像她的时候,黛玉变的雷霆震怒了,回到住处便向宝玉倾泄:“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他原是公候的小姐,我原是平民的丫头,他和我顽,设若我回了口,岂不他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主意不是”(第22回)在这里,黛玉把人格价值与门第价值以及两者之间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比作戏子犹可恕,而把湘云看得比她高贵则是不可忍的。她觉得自己的身份受到了耻辱,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才发泄了这么一大堆,这也正是她维护自尊心的一种表现。她所以要时时刻刻在人前极力维护她的自尊,正是为了用自尊掩蔽饰她内心的自卑。
可林黛玉也是纯真透明、天真宽厚的。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圆滑,那样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香菱学诗时,宝钗讥笑她“得陇望蜀”,香菱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而且她待人宽厚,与人不存介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生气,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又“与湘云同看”。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她的天真笃实。本为一对情敌,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林黛玉真的是冰心玉壶,晶莹剔透;纯如赤子,一往情真啊。
但我们知道黛玉是多愁善感的,她“一态生两靥之愁” ,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红楼梦》中第二十三回中的黛玉葬花足以体现她的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景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以落花自况,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抒写了她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第二十六回中也可以体现出,因误会了晴雯,林黛玉想着自己寄人篱下,便“一面想, 一面又滚下泪珠来”,后来又因听错了,以为宝玉误会她了,便"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哎,黛玉就是这样一个多愁善感让人怜的柔弱女子啊。
三.封建叛逆为爱而死的痴情女
《红楼梦》中写到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生活在思想最先到达的较开放的南方,加之父母的培养教育,使得她的思想比较开放,才华横溢。后由于父母早丧,她寄居贾府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家子亲骨肉,一个个象乌眼鸡似的,奶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在这样一种险恶、充满仇恨的环境下,孕育了她的叛逆性格。她永远也学不会薛宝钗的处事圆滑,也学不会讨好封建统治大家长。她无视“温柔郭厚”的封建规范的存在。她用她那“比刀子还厉害”的言语对贵族家庭中种种黑暗和丑行揭露和嘲讽。读完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出黛玉是任性、多疑、小气、敏感的。但其实她正是用她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的。薜宝钗曾经一本正经地向她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信条,她丝毫没有放在心上,她才华横溢,写诗做赋不让须眉。而且她还和宝玉有着同样的爱好,最爱看诸如《西厢记》、《牡丹亭》这类“移人心性”的“杂书”。她的这种蔑视封建礼教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从来不劝宝玉为官做宦,从来不用“仕途经济”一类的“混帐话”去劝说宝玉,因而深得宝玉敬重,被宝玉视为“知已”。他们的这种共通点也成了他们爱情的共同基础。
可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一致基础之上的,表现得非常纯真、深挚、坚贞。林黛玉本是一个“情痴”、“情种”,她为爱情而生,又为爱情而死。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不变。然而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的这种新型叛逆的爱情的存在。于是以嫌弃她的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她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走向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晴雯、司棋、芳官、四儿等先后做了牺牲品。当他们这种同生共命的爱情最后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于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长叹”,落花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词》所描写:“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最终泪尽而逝,以生命相殉。这种爱情是怎样的至诚至坚,至纯至圣,动人肺腑,撼人心灵!一生以泪洗面的林黛玉,临死之前反而发出了微笑,最后喊出了“宝玉,宝玉,你好--”的未完的一句话,留下了千载不消的遗恨!美好的理想最终被毁灭,这种强烈的悲剧感与幻灭感既是对自身命运的悲悼,也是对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诉。
从通篇《红楼梦》来看,林黛玉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她的身世、性格和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使得她和宝玉的爱情终究没有开花结果,一个痴情女子面对无果的爱情,无论她再博学多才、再纯真孤傲,也终将敌不过社会大环境,悲剧结局是意料之中的。林黛玉虽离我们远去了,但她纯真叛逆的精神,她与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形象,将给予我们不同时代的读者以生活的启示和最纯洁的美感享受。
参考文献:
[1]《红楼梦》,曹雪芹著。
[2]《红楼梦论源》,朱淡文著。
[3]《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著。
[4]《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沛著。
[5]《红楼梦资料汇编》
[6] (清)曹雪芹.红楼梦[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9.
林黛玉人物分析800字(6)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刘杨乐
作者机构:湖南省长沙市一中,湖南长沙 410005
来源:中外企业家
ISSN:1000-8772
年:2014
卷:000
期:030
页码:260-260
页数:1
中图分类:I05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林黛玉;人物形象;封建社会
摘要: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塑造出了内慧外秀,多愁善感,惹人怜爱的林黛玉,她是《红楼梦》里一个典型的悲剧形像,展示女权理想主义在中国的封建思想中终是无法站立,然而一个时代的结束必定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林黛玉人物分析800字(7)
作者:王小军[1]
作者机构:[1]甘谷县六峰镇总门九年制学校,甘肃甘谷741200
出版物刊名:甘肃教育
页码:98-98页
年卷期:2018年 第24期
主题词:《红楼梦》;人物形象;林黛玉
摘要:林黛玉是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潇湘妃子",这无疑是曹雪芹对她的一种近乎神仙般的仰慕,而潇湘馆的竹子更是作者对林黛玉人格的一种赞扬。作者虽倾情如此,最后却给了她一个悲剧的结局。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由此可见,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有着巨大的魅力。那么,她的魅力究竟体现在哪儿?她又因何能在大观园的女性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