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情书【4篇】

时间:2021-09-13 节目游戏 点击:

《情书》(Love letter),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被誉为“韩国的流行制造机”、综艺节目中的“大长今”,由搞笑才能一流的韩国著名主持人姜虎东担纲主持。该节目于2004年~2006年间, 每周六17:40在韩国SBS电视台播出,200,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甲骨文情书4篇 , 供大家参考选择。

甲骨文情书4篇

第一篇: 甲骨文情书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 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 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 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 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请。制曰:可。


甲骨文字典






第二篇: 甲骨文情书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第三篇: 甲骨文情书

神韵千年:甲骨文书法

2014年03月05日  东方早报   作者:任会斌   

  “书法”,是中国所特有的一项传统艺术。书法艺术在各个朝代以或沉重朴厚,或飞扬婉转,或森严宏大,或肆意狂放的线条,完成实现了那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如篆书之匀净,隶书之婉转,楷书之端庄,行书之流利,草书之放逸,他们就像无言之诗、无行之舞、无图之画、无声之乐,早已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符号,而是有着触动人内心深处的美丽与惊喜的艺术作品。

罗振玉书法作品:有文有史亦足乐,无车无鱼归乎来。

  中国书法,堪称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李学勤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文字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始终没有走向拼音文字,因而它和书法一开始便相结合。中国文字的早期形态,不仅仅是甲骨文,也包括近年发现的种种陶器刻画符号,都无不带有艺术的意味。正因为这样,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关注和研究,也几乎和甲骨文的学术研究是同时发端的。

  所谓的甲骨文书法,简言之就是以甲骨文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艺术。它包括殷商之时将甲骨为特殊的物质载体、以刻刀为工具契刻而成,即“以刀代笔”的甲骨刻辞书法艺术和“以笔代刀”,即将纸张为主要物质载体的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我们今天通常说的甲骨文书法往往是指后者。

  甲骨文本身首先是文字,是表达概念或某种特定意义的视觉语言符号,但是在其简洁的笔画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当时人们于字里行间中对整齐美、技巧美、均衡美的追求。其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制作的程式都具有艺术的特质。郭沫若先生对甲骨文的书法成就,就曾经这样高度的赞叹道:“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细者于方寸之片,刻文数十,壮字其一字之大,径可运寸,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固亦间有草率急救者,多见于廪辛、康丁之世,然虽潦倒而多姿,且亦自成其一格。凡此均非精于其技者绝不能为。技欲其精,则练之须熟,今世用墨者犹然,何况用刀骨耶?……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文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可以说线条挺拔遒劲,字形古朴空灵的甲骨文字包含着书法艺术的诸多因素,它奠定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形式,是后世篆隶楷之先宗,历代书契之鼻祖,他们无疑是书法艺术迈出的第一步。就此,我们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首先,当时甲骨占卜是有着严密的程序和分工的,而在细致的分工中也包括专门的具有高度的篆刻技巧的契刻者,也就是甲骨文的专门书写人员,他们 “精通文字、擅长书写、谙熟旧典、兼通历法”,有着深厚的刻字功底和契刻经验,是一批具有较高文化和丰富知识的专业工作者,古人早就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书则一字已见其心。”为能取得神与统治者的欢心,他们自然会去认真考虑如何才能使自己刻写的卜辞更为美观和悦目。郭沫若先生1933年在日本编撰的《卜辞通纂》时,就曾发现在一个骨片上,连刻了一月与二月各三十日的干支和少数其它文字,共130字。其中前两行的每一个字都刻全了,但从第三行起,除一字之外,其它字的横画都缺刻了,这说明契刻者当时一定是先将全文的竖、斜画刻完后,再移转骨片补刻横画的,这不仅刻契方便,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而这正是后世篆刻家治印时,用单刀镌刻边款的方法。而为数不少“习刻”甲骨的发现也说明,每一名契刻者在入选之后录用之前还要从事反复的契刻练习、临摹和锻炼方可以熟练刻写甲骨文。正是在这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逐渐积累了丰富的文字工作经验。这种经常性的工作也使他们已经初步具备了艺术家的某些特征。

  另外,甲骨文的书体风格变化纷呈,因人因世而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艺术特征,雄浑、精细、奇恣等美学范畴已经初露端倪。一般说来,殷商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演进,可以从五个时期来划分。第一个时期为盘庚、小辛、小乙、武丁时期,历经二世四王,武丁时期更是商后期的鼎盛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史称“武丁中兴”。据《诗经•商颂•玄鸟》描绘,当时“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被四海,四海来假”。频繁的征战和国事,使武丁时期的卜辞数量极为丰富,而盛世之风也对这一时期的卜辞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时期甲骨文字雄健宏伟、雄伟壮丽、精劲宏放、古拙劲削、用刀浑厚、纵横开合,同时又不乏秀丽端庄,雍容典雅之韵味,盛世之风扑面而来。

早期卜辞

  第二期的刻辞自商王祖庚至商王祖甲,这段时间国泰民安,庶政精简,甲骨文数量明显少于武丁时期。这时的书体脱却了武丁时期的雄健昂扬,更注重字画间的平行和对称,显得工整秀丽、严饬娟雅,谨饬中蕴涵飘逸,工稳里益显温厚,但是却失却了前期的豪放雄劲之气。

  第三期的刻辞自商王廪辛至商王康丁。从书风上看,这一时期总体风格趋向颓靡柔弱。董作宾指出“在这期,虽然还有不少的工整书体,但是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是前此的守规律,而极幼雅,柔弱,纤细,错乱,讹误的文字,又是数见不鲜的。”

  第四期的刻辞是商王武乙、文丁时期。这堪称是一个集大成的时代,它一扫前期颓靡之风,字体大小均见,风格奇峭险峻、气势凌厉,刀笔瘦挺苍劲、洒落自如,刀笔味重,行款奔放,镌刻粗犷,如铲如凿,刚劲有力,总体呈现一种峻峭挺劲之风。

  第五期是商王帝乙到商王帝辛时期。这是甲骨文的字体和书法都走向全面成熟的时代,刻写的文字趋于定型化,字体刻写微小精致、恭而不浮、隽秀严整、一丝不苟、宛如后世的蝇头小楷,刀锋细腻而游刃有余。

  综观这五期书风,沃兴华先生在《上古书法图说》中把它概括为奇肆型、劲峭型、雄浑型、委婉型、疏放型等五种风格特征。通过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甲骨文在统一的规律性中又呈现出不同风格,异彩纷呈、灵活多变、蔚为大观,这使我们清楚的看到了殷商时期甲骨文艺术的真貌,同时也为后世书法的演化与发展奠定了基本的艺术形式。

  再次,甲骨文已基本上确立了后世汉字书写及书法艺术的格局,因甲骨文本身象形性强,许多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往往用用简约的线条来表现客观事物的突出特点,诸如人的整体和局部、动物植物、天象地理、人造器物等等。尤其是一些甲骨文的象形文字,非常类似大写意的原始图画。同时甲骨文字的线条富有动感、节奏,虽然甲骨文错综变化、大小不一,但有着均衡、对称、稳定的美感,要是没有对单字结体与通篇布局的纯熟掌握是难以达到的。从章法上看,甲骨文或错落疏朗,或严整端庄,且因骨片大小和形状不同而异,都显露出古朴而烂漫的情趣。可以说,甲骨文书法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他们不仅仅是考察殷代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留给后代的殷人法书菁英。

罗振玉甲骨文书法作品:久有亡人驱虎儿,万方今日尽龙蛇。

  一个个甲骨文字,望去横平竖直、浑然天成,刀法或粗或细、或徐或疾;下笔或轻或缓,或重或轻;线条或转或折,或圆或方;文风或动或静,或刚或柔,绝对是一幅精挑细刻的艺术珍品,让人浮想联翩,流连忘返。

  我们今天所常说的甲骨文书法,多是指今人运用毛笔等工具所书写的甲骨文字。正如上文所言,甲骨文因其自身的天然美质和原始艺术特征,吸引了一代代书法家的兴趣,他们用笔情墨趣去表现甲骨文的独特魅力,以达到原始再现和艺术再现的完美结合,为书法艺苑中又增植了一株高雅多姿的奇葩。

  最先将甲骨文作为一种书法艺术来对待,那应该是1921年著名学者罗振玉在研究之余,首先集甲骨文字用毛笔写成楹联,并于1921年以《集殷墟文字楹联》为书名付印。他曾说:“取殷契文字可识者,集为偶语。三日夕得百联,存之巾笥,用佐临池”,这不仅是一部最早的甲骨文书法集,同时这也标志着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开端。1927年,罗振玉又将自己和其章钰、高德馨、王季烈三人的作品集为《殷墟文字楹帖汇编》一书,由东方学会石印出版。书中共收有400余副对联,在甲骨文字可认识的还不到一千字的时候,罗振玉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书法功底和艺术的创新精神,完成了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的不可无一又不可有二的开山之作,从而被称之为 “近现代书法史上精擅甲骨文书法第一人”。 自此,甲骨文书法作为一种现代艺术在创作空间上获得了更大的自由。

  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一改甲骨刻辞恣肆放纵的瘦劲,用笔秀润、格调清丽、隽雅而质朴。“既有盎然的古意,又能别具心裁,成为用笔成功地阐释契刻刀法意蕴的杰出代表,即使在今天,也是很难企及的境界。”为我们如何用毛笔书写甲骨文,开辟了一条正宗之路。

  1928年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展开以后,甲骨学研究完成了由草创阶段向成熟阶段的飞跃,甲骨文书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辅之《商卜文字集联•商卜文集诗》、简琴斋《甲骨文集古诗联》、安国钧《甲骨文字集联诗格言》等。因为他们不是甲骨学者,所以他们的作品不追求契刻刀意,而是多以经过甲骨文改造的篆书完成,行列划一,笔笔精到。这一时期另一位甲骨书法代表是董作宾先生,作为甲骨四堂之一他不仅是甲骨学大师,而且对甲骨书法颇有研究,他的甲骨书法风格秀润遒丽、方圆相济、意到笔到、骨肉兼备。据台湾学者严一萍介绍,董作宾曾在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先生逝世时,曾用甲骨文字撰写了四百多字的长篇挽联。

  其后,随着甲骨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优秀的甲骨书法人才和作品层出不穷,书写内容、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段也大有改观,打破了单一表现契刻原貌为正宗的条条框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卜辞的神韵。单就风格而言,如丁佛言之豪芒雄健、结体疏放;容庚之笔力犀利、造型古朴;商承祚之运笔苍劲、体态端凝;胡厚宣之笔锋挺劲、神情俊朗;陈邦怀之挥笔工整、书韵秀雅;王襄之拙中见巧、返扑归真;叶玉森之自然贯通、纵横排傲;李鹤年之天趣盎然、古风犹存。各成一派,蔚为壮观,显示出个人对甲骨文书法的精深研究好和独特见解。

董作宾甲骨文书法作品之一:为大我勿为小我,疑古人更疑今人。

  解放后,尤其是文革结束以来,甲骨文书法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潮,甲骨文书法越来越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出现了甲骨文书法创作热,众多作者在继承前贤作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视野、涵养学识,可以说是精品荟萃,大师辈出。同时,各类大型甲骨文书法专题展览的举办,也大大刺激的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热潮,较有影响的活动如:1984年10月,在河南安阳市首届举办“殷墟笔会”和“甲骨文还乡书法展览”;1989年4月,徐振韬在英国杜伦大学东方博物馆举办甲骨文书法展,这是国外举行甲骨文书法展的发端;1994年安阳举行甲骨文发现95周年甲骨文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国际大展;1995年以来,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围绕甲骨文出土百年纪念,分别在南京、北京、淮安、常州等地举办了全国性、国际性甲骨书法大展6次等。

  新时期的甲骨文说法创作尽管也是沿着罗振玉、董作宾、丁辅之和简经纶等近现代著名书家的风格而逐渐演进的,但在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创作手法的灵活性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突破。就台湾和大陆的作品而言,台湾书家的作品特别注重传统,书写普遍工稳严谨,深受董作宾雅静秀美书风的影响,安国均、王学勤、董玉京、瞿达三、柯美风等人为其代表。大陆书家则取法较宽,风格多样。师承罗振玉雄浑古朴书风的以范毓周、徐自学、仲贞子等为代表;取法丁辅之刚挺瘦劲风格的以石学鸿、王一羽、王冰石、吴柏军、何昌贵等人为代表;师法简经纶粗放恣肆书风的以秦士蔚、周风池、焦智勤、王小平、胡家持等人为代表。

  就甲骨文书法的具体创作方法而言,大体有以下几大类:一、恪守甲骨字型类,即依照契刻效果,笔中见刀,刀中见笔,风格瘦硬挺拔,这也是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流风格,这种风格在写稍小一些的字时,特点尤为突出;二、借鉴金文笔法,改劲直为凝重,厚实壮观、气韵轩昂;三、采用小篆笔法,整齐划一、圆润畅通,追求工稳精致的格调;四、借鉴行草笔法,将行草书的干湿、浓淡、粗细、疏密等变化用到甲骨文中,突出写意性、抒情性,率意浪漫、自然天成,突出天真稚拙的意趣,求欹侧恣肆的境界;五、写意风格,夸张对比、大开大合、信手写来、自由随意,虽然在点画上、结构、章法上变化离奇,也常有一些争议,但也不失为一种颇具有视觉效果的另类书法。

  比起金文、大篆、小篆、隶、行、草等各种传统书体来,甲骨文书法还不到一百年历史,它可以说是最年轻的一种书体类别。但是在这不长的时间里,一代代甲骨文书法家,以刀笔融合,既得契刻之真意,又得笔墨之韵味,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熔哲理、功法、气势、悟性、情感、格调、书法艺术于一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如今,甲骨文书法爱好者越来越多,甲骨文书法艺术已是流派纷呈、精品迭出。

  来源:作者授权新浪历史刊发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第四篇: 甲骨文情书

关于甲骨文中“”字我的另一种释读

内容摘要:

人们劳作了一天的傍晚,一“占”一“卜”形像而生动的刻画出一幅图景,商代的人们劳作了一天吃完晚饭后,大家生起一堆火,大家在“”的左右围着火堆坐下,开始了占卜,占卜后龟板上会出现裂纹,也就是兆形。根据兆形来预测一下未来的吉凶。并把当时预测的和结果记录下来,刻在龟板上,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

我说到这您可能会问了?这与“”字的释读与关系吗?我回答是:有。我释读这个“”字,不仅释义,还释读音。

关键词:

另一种 释义 衍生 “” 字 释读。

正 文:

我在释读“”字之前先来说一说我对甲骨文、占卜等的认识。首先甲骨文是中国商代,通俗点说也就是《封神演义》中纣王与妲已所处的时代,如果不是从清代金石学家王懿荣第一个发现中药骨龙上有古文字到后来找到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进行发掘,可能我们现代人一直认为商朝就是个神话传说。

商朝的甲骨文主要是记载了当时的占卜的事情,商朝的占卜主要是用龟板,先在龟板上凿刻,主要是龟板太厚不凿刻薄一点,不容易灼出兆形,然后用火灼一下,灼一下会出现“卜”的声音,也就是“卜”的读音。那么当时用什么去灼龟板呢?我分析就是用火堆里未燃尽的树枝,现在看“”字多形像与生动, “卜”的声音直到现在也没有改变,现在用未燃尽的树枝去灼一下龟板同样会发出与商朝时一样的声音,所以“卜”字的读音与当时相同。我猜想当时灼龟的人在灼一下龟板前一定会吹一下树枝,以使未燃尽的树枝前端的火温度更高一些。利于灼龟,利于灼出兆形。用未燃尽的树枝去灼一下龟板的动作叫作“占”,现在的类似这种动作也叫“占”,例如“沾酱”。

那么通过火堆我分析灼龟的时间一定是在当时人们劳作了一天的傍晚,一“占”一“卜”形像而生动的刻画出一幅图景,商代的人们劳作了一天吃完晚饭后,大家生起一堆火,大家在“”的左右围着火堆坐下,开始了占卜,占卜后龟板上会出现裂纹,也就是兆形。根据兆形来预测一下未来的吉凶。并把当时预测的和结果记录下来,刻在龟板上,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甲骨文。

我说到这您可能会问了?这与“”字的释读与关系吗?我回答是:有。我释读这个“”字,不仅释义,还释读音。

那么“”字在甲骨文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情况都是每一句的前面几个字之一,对一句的释义起到关键的作用,通常会出现在“XX(日)卜,X, ,王占曰:吉……”的句子中,以前“”字都释读为“亡”。

我查旬了一下,为什么会释读为“亡”,因为商朝甲骨文“”多见于占卜第一句中,是商朝占卜时所用的重要文字之一。至周朝以后几乎很少见“”字,我查询仅见于“天亡簋”、“杞伯簋”、 “㝬钟”、“毛公鼎”四件青铜器铭文。

一、“天亡簋”

二、“杞伯簋”

三、“㝬钟”

四“毛公鼎”

每件铭文出现“”字仅1到2次。如将铭文中“”字释成“亡”会出现与铭文中的“事喜”“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等互相矛盾。

“”字在周朝青铜器铭文中的用法也无规律。周朝时作青铜器,并且在青铜器上或刻或铸造铭文多为纪念和歌颂某王、某事,总之应当是好事、重要事,与商朝时用甲骨文记载占卜的占词有很大的不同。周朝时的龟甲已经很少,所以周朝的占卜主要是用蓍草当算筹进行占卜,周朝时的占卜已经开使叫算挂,这种算挂的形式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因为取材更方便,占卜结果更快速,只要根据挂象,照《易经》对照就可以马上得到预测结果,所以《易经》现在叫《周易》。本文只讨论甲骨文中“”字所以商以后金文先不继续深入讨论。

周朝之后“”字几乎见不到,至汉《说文解字》,

解字:字形所象不明,其初意不可知……《说文解字》“亡”逃也,从“入”从“”,甲骨文非从“入”从“”,故《说文》说形不确。

我自己经过对“”字的另一种释读,重新梳理“”字,我释意为“问”,询问的“问”,释音为“Wen”四声。因为我在分析商朝占卜的仪式程序过程中想到“”字与“卜”字相似,只是多了一个小“”,那么这个小“”是什么?它就是一道小小的裂纹,其实当时将裂纹的“纹”字应读成“Wen”四声,例如“大纹口文化”应读成“大纹“Wen”四声口文化”,而不是“大纹“Wen”二声口文化”,所以“”字其最初的意思就是在“卜”的兆形上有一个小裂“纹”,就形成“”字就是“问”字。

下面举几个例子:

例一:

摘自网络一

“XX(日)卜,X, ,王占曰:吉……”

某某日卜,某(准备龟板,凿刻薄一点,刻记,记录),旬问祸,王占(灼龟)曰:吉……

例二:

⑥ 乎然(一个商朝人)问雨

⑦乎然问寻(乎然这个女人来问寻,丢了东西问一下,占卜一下看能不能找到)

⑧……来问灾……(某人来占卜一下,占卜什么呢?来问灾,哪里的灾情呢?田里的)

例三:

“1991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甲骨坑,编号91花东H3,即花园庄东地3号窖穴。该坑呈长方形,长2米,宽1米,所出绝大部分是龟甲,具体来说,“共发现甲骨1583片,其中卜甲1558片(腹甲1468片,背甲90片),上有刻辞的574片(腹甲557片,背甲17片);卜骨25片,上有刻辞的5片,共计刻辞甲骨579片。”其中完整卜甲775版,有刻辞的达300多版⑨。”这批甲骨的整理报告尚未出版,但已有一些材料先后公布⑩。结合我对“”字的另一种释读,对其中内容作另一种解释,与您一起讨论。

第一版是H3:661(下图)。这是一版完好无缺的中型龟甲,据摹本长18.7厘米。腹甲正面可见横枝向内的卜兆25处,即中甲1兆,前甲各5兆,后甲6兆,尾甲各1兆。惟有右后甲三排兆最上右方一兆刻有卜辞:

⑪花园庄卜雨腹甲之一(据刘一曼《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及主要收获》)及局部放大图

癸亥夕卜,日延雨,子占曰:其延雨。用。

文字自兆左上横书,朝外行,然后改作直行,再向外转行。

第二版是H3:333(下图)。也是一版完整的中型腹甲,据摹本长17.5厘米。其后甲偏下各2兆,尾甲靠上各1兆,全版仅此6兆。

⑫花园庄卜雨腹甲之二(据刘一曼《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及主要收获》)及局部放大图

局部一

1、右侧卜辞为左起向右行:

丁卯卜,雨不至于夕。

2、左侧卜辞为右起向左行:

丁卯卜,雨其至于夕。子占曰:其至问 。用。

局部二

3、右侧卜辞为左起向右行:

己巳卜,:庚不雨,子占曰:其雨。问后夕雨。用。

4、左侧卜辞为上右起向左行,由上至下再向右行,刻不下后过中间线后用曲线将两组卜辞隔开。

己巳卜,:其雨,子占曰:今夕其雨。若已雨,其于 问后。用。

局部三

5、右侧卜辞为左起向右行:

己巳卜,雨不延。

6 、左侧卜辞为右起向左行:

己巳卜,雨其延,子。子占曰:其延多日。用。

用我对“”字的另一种释读,将两块龟版上的甲骨文进行释读以后,大致能读懂其中的含义,两块龟版上的甲骨文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殷墟——中国商王朝的城邑。

刚入夜,这几天一直在下雨(龟版上带有小点的兆形旁都有关于雨的卜辞)。就在癸亥这一天,这一天是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轮配记日的最后一天。

摘自网络二

因连日的雨天已经几天没有外出劳作,占卜准确的人也没有

人选,一直空着位置,所以龟甲上只是进行了灼龟,而没有任何

的记录。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老看了看刻在甲骨上的干支纪日后,决定在癸亥这一天刚入夜,进行一次隆重的占卜,来卜问一下关于雨的情况。

灼完龟板,几位长老看了看兆形,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家对明天白天是否会延续下雨并没有准确无误的说法,这时

只有“”这位长老准确无误地说“其延雨”,“ ”这

位长老准确无误地告诉大家明天还是会延续下雨。

第二天,真的延续在下雨,这时有人刻记下了下面这段甲骨文:

癸亥夕卜,日延雨,子占曰:其延雨。用。

癸亥夜里卜问:明天延续下雨。子占卜后说:一定会延续下雨。子说准了,记个“用”。

对于这一次的占卜结果,有的人表示认可,有几个人表示

怀疑,也有人表示“”的运气好偶然碰上了,并不是他占词

说的准确,表示怀疑并与“”有竞争的人有“”,“”,“ ”等人。表示怀疑和不服的人,对于“”也都心知肚明。“”心想那就来一次公平的比试吧。

公平比试的机会终于来了。过了三天,这天是丁卯日,早

上开始占卜,一般情况都是在傍晚占卜,为什么今天会在早上呢?因为一直在下下雨,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所已早上大家聚在一起,占卜预测一下这场雨什么时候能停下来。首先“”不服,首先占卜,占词为“不至于夕 ”,记在了右侧,“”占词为:“其至于夕”记在了左侧。

到了夜里确实还在下雨。“ ”这时说:”雨不是下不到

夜里么,怎么一直下雨到了夜里了,问“”。

丁卯卜,雨不至于夕。

丁卯卜问:雨下不到晚上。

丁卯卜,雨其至于夕。 子占曰:其至问。用。

丁卯卜问:雨下到晚上。“”说:“这场雨下到晚上得问“ ”。 “”说的准确记个“用”。

又隔了一天,己巳这天,大家又聚在一起,“”也不服输,真正的比试开始了,“”首先预测,占词为“庚不雨”

“”占词为“其雨”。结果怎么样呢?卜问过后的夜晚开始下雨。

己巳卜, :庚不雨,子占曰:其雨。问后夕雨。 用。

己巳卜问:“ ”说:“庚(第二日庚午)不下雨”。 “” 说:“下雨”。卜问后晚上就开始下雨。说的准确记个“用”。

这时“”还不服输,马上又改占词说“其雨”,

“”心想谁都会说这种占词,不是“不雨”就是“其雨”。

“”也立刻说出占词为“今夕其雨”。果不其然,又让“”说准确了,已经开始下雨了,这场雨何时开始下的呢?就在“ ”卜问过后。

己巳卜,:其雨,子占曰:今夕其雨。悦已雨,其于 问后。用。

己巳卜问:“”说:“下雨”。“ ”说:“今夜就下雨”。果然就开始下雨。这场雨何时开始下的呢?就在“”这个人卜问以后。说的太准确了,记个“用”。

雨开始下起来了,所以很显然还是“ ”更胜一筹。

“”已经服了。

但占卜准确的人的位置还没定下来。还有几个人想考验一下“”,大家决定接着这次占卜,让“”再卜问一下这场雨会下多久?这时龟版下面已经没有刻字的地方,只能在上面中间的位置继续刻字。各位长老看了看天气开始估算起来,这时大多数人都占词说:“不延”,记在了龟板中间的右侧。只有“”的占词说:“其延”,记在了龟板中间的左侧。并且在“其延”自己的占词后记了个“”来提示大家“其延”只是我一个人的占词。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里重复出现了两个一样的“”字。“”见大家还不相信自己,决定再进一步,接着说“其延多日”。这场雨就如“”预测的一样,下了很多天。又说准了记个“用”。

己巳卜,雨不延。

己巳卜问,雨下不了几天,就会停。

己巳卜,雨其延,子。子占曰:其延多日。用。

己巳卜问,雨一直下不会停,记个。占词说:雨不但不会停,还会下很多天。准确记个“用”。

经过这几次的占卜问雨的比试,的预测的准确程度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其他人,已经可以服众,大家在此之后就再没有对 的能力表示质疑。

以上是我对甲骨文中“”字的另一种释读,以此字为基础我对甲骨文“”、“ ”等字,也有了新的认识,由于本文有限,这里就不继续讨论,希望您继续关注。

注 释:

①②③④西泠印社出版社,曹锦炎编,《商周金文选》

⑤⑥⑦⑧徐中舒 主编《甲骨文字典》

⑨刘一曼:《殷墟甲骨文的三次重大发现》,《中国书法》1999年第1期。

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

⑪⑫刘一曼《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坑的发现及主要收获》

热门标签: 甲骨文转换器 小篆情书
《甲骨文情书【4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文档为doc格式